早在多年前,医学上就研发并引用了心脏支架,是各种心脏手术的介入道具,专门用于治疗心血管、冠心病等疾病,当然并不是什么病都能够通过它治疗;制作技术上也从一开始的不锈钢材料到现在的可溶性心脏支架,不得不说,对手术后的副作用大幅度降低了。

1.第一代心脏支架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我们生活习惯、环境的变化,冠心病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据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而接受PCI 手术的患者中85%以上植入了支架。今天,就让维康健康管理带领大家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心脏支架的发展史,看它如何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新宠。

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心脏支架是美国强生Cordis公司于1994 年推出的Palmaz-Schatz(PS)支架。PS 支架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冠脉支架,使用量达上百万例,它的上市使强生公司获得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垄断地位。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心脏支架也在材料方面不断突破,尤其在美国雅培公司(没错,他家也卖奶粉)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支架 “Absorb”获FDA批准上市,可降解支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第一代裸金属支架(BMS)是完全由金属构成的,它也是最早被应用于临床的冠脉支架。金属材料与血管有较好的相容性,可以在病变部位提供长期物理支持,从而防止病变血管再次发生狭窄。不过BMS只能提供物理支持,不能干预病变血管的炎症过程,所以患者在晚期(3~5年后)较容易发生病变血管的再次病变,并且金属支架一旦植入,就要终身与患者为伴,这也是金属支架存在的比较明显的弊端。

2.镀膜支架

传统的金属支架,用于临床治疗后,医生发现,机体会把支架当成异物,把支架和动脉膜接触的部位当成创伤区,于是,动脉的支架处就会出现炎症反应,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疤痕组织增生。这种疤痕组织增生,可以造成畅通了的动脉重新狭窄,甚至堵塞。 金属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达20~30%。

随后取而代之的是镀膜支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药物支架,虽然药物支架是对心脏支架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但也并不像想象中这么完美。药物支架晚期血栓发生率高于金属裸支架,虽然绝对数值不高,但是平均发生率在支架植入后18个月,远长于金属支架4个月时间。

3.可溶性支架

为了彻底解决支架的不可降解而造成的晚期血栓和极晚期血栓问题,可降解支架近年来应运而生。与以往心脏支架不同的是,生物可降解支架是完全由可降解材料(例如聚乳酸)构成的。这种支架在治疗后短期内可为血管提供有力支持,而当血管重塑之后,便“功成身退”,直接在体内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凭借可降解的独特优势,可降解支架材料已经成为国际心脏支架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可降解支架的出现,12年内可完全降解吸收,由新生细胞取代,动脉能够恢复原来的形态和功能,并且像健康血管一样移动和弯曲。同时,有助于降低日后心绞痛发生概率。此外,采用传统金属的心脏支架,患者需要通过服用抗凝药物来避免形成血栓,金属支架永久性的存在患者体内,也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而可降解支架让患者摆脱了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的困扰,甚至因为可降解,可多次植入支架,让患者在特定情况下避免了开胸的风险。

很多患者不禁会问:“支架种类这么多,到底该怎样选择呢?”并且目前国外进口支架纷纷涌入,很多患者会有“唯进口论”的心理,认为只有用进口的支架才安心,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从支架理念上、设计构造上,进口支架与国产支架并没有太大差别,在安全性上也不相上下,国产知名品牌的支架质量同样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