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这个东西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主要是借助于模型和集合的它主要是借助于模型和集合的概念方法来计算某一事情。这里面记载了许多不同的数据。并且在它里面有许多收集装置和反射装置。他应用在许多软件中。

1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时也是一个被组织成一组拥有正式描述性的表格,该形式的表格作用的实质是装载着数据项的特殊收集体,这些表格中的数据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被存取或重新召集而不需要重新组织数据库表格。关系数据库的定义造成元数据的一张表格或造成表格、列、范围和约束的正式描述。每个表格(有时被称为一个关系)包含用列表示的一个或更多的数据种类。 每行包含一个唯一的数据实体,这些数据是被列定义的种类。当创造一个关系数据库的时候,你能定义数据列的可能值的范围和可能应用于那个数据值的进一步约束。

1970年,IBM的研究员,有“关系数据库之父”之称的埃德加·弗兰克·科德(Edgar Frank Codd或E. F. Codd)博士在刊物《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发表了题为“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模型)”的论文,文中首次提出了数据库的关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关系方法的理论研究和软件系统的研制均取得了很大成果,IBM公司的San Jose实验室在IBM370系列机上研制的关系数据库实验系统System R历时6年获得成功。1981年IBM公司又宣布了具有System R全部特征的新的数据库产品SQL/DS问世。由于关系模型简单明了、具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所以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响应,并很快成为数据库市场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厂商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都支持关系模型,数据库领域当前的研究工作大都以关系模型为基础。

21:m m:n 意思

在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的时候,ER图是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来描述数据库中所涉及实体及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间的关系通常有:1对1(1:1),1对多 (1:m),多对1(m:1),多对对(m:n)等。比如有两个简单实体,分别是单位和职员,它们的关系就是1:m,一个单位可以有多个职员;

再比如有两个实体,分别是学生和图书,它们的关系就是m:n,从而形成中间表 学生借阅的图书,结果是1本图书可以被多人借阅,1个人也可以借多本图书。其它的自己去查教程吧。顺带说说,许多人做数据库表设计是想到哪里就建个字段,没有做概念设计,这样的数据库生命周期很短,而且维护极难。基本知识学好了非常重要!

3坏处

1、数据库事务一致性需求很多web实时系统并不要求严格的数据库事务,对读一致性的要求很低,有些场合对写一致性要求也不高。因此数据库事务管理成了数据库高负载下一个沉重的负担。2、数据库的写实时性和读实时性需求对关系数据库来说,插入一条数据之后立刻查询,是肯定可以读出来这条数据的,但是对于很多web应用来说,并不要求这么高的实时性。

3、对复杂的SQL查询,特别是多表关联查询的需求任何大数据量的web系统,都非常忌讳多个大表的关联查询,以及复杂的数据分析类型的复杂SQL报表查询,特别是SNS类型的网站,从需求以及产品设计角度,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更多的只是单表的主键查询,以及单表的简单条件分页查询,SQL的功能被极大的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