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这个成语就是一个贬义词其意义就是用来描述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过分自信后,所以完全不能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用来形容这个人是很固执。如果一个人是刚愎自用的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思想也就会非常的顽固,他人很少会说服这个人。

刚愎自用典故

春秋时期,晋楚因 宋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宋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縠不听统帅 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 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

楚庄王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 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 楚穆王之子,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 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楚庄王曰:夫文 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 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华尚 武第一人。春秋末期, 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 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

荀林父

荀林父(?-前593年):姬姓, 中行氏,名林父。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 中行伯、 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 晋国 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 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

《左传》原文

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参曰:“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

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令尹南辕、反旆,伍参言地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挥泪斩马谡

譬如,三国中有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魏起用司马懿为帅,诸葛亮闻此消息后,考虑街亭乃是汉中咽喉要地,即要派将驻守。马谡自请军令,愿担此任。诸葛亮曾叮嘱再三,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助。马谡则疽以为通识兵法,再加上刚愎自用,一点都不考虑诸葛亮的意见,又不纳副将王平之谏言,竟违令在山顶扎营,犯了兵家之大忌,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造成了街亭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