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的普遍运用极大地改变了地面战场的作战形态。这时候马克沁重机枪便随之而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枪之一。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这把死神手中的镰刀——马克沁重机枪。
一、马克沁重机枪的灵光闪念
19世纪中叶,随着击针式后膛枪和金属壳子弹的发明,现代意义上的枪械宣告诞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枪械射速的不懈追求,最终催生出号称“自动武器之王”的机枪!早期的连发机枪还称不上是自动武器,其典型代表如美国人研制的加特林机枪,射击原理是利用一套传动机构使数支枪管绕一个公共轴转动,从而完成连续射击,整个射击过程需要始终由人力转动摇把。
马克沁1840年生于美国缅因州桑格斯维尔市。像当时大多数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美国孩子一样,马克沁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但是,心灵手巧的小马克沁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苦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马车制造坊学徒逐渐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电器工程师。1882年,马克沁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他被派往伦敦,参与美国电气照明公司子公司的改组。
当时,整个欧洲大陆都沉浸在新武器发明研制的热潮中。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克沁受邀试用一种新型枪械。他放了一枪,枪托猛地后坐,把肩膀都撞肿了。这一撞,除了酸痛,还带给了他一个天才的想法:能不能把火药气体的能量利用起来,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从一片空白开始,设计制造他心目中的威力巨大的“自动武器”。经过了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克服了各种或大或小的技术难题后,马克沁重机枪终于被制造出来了。应该和世界上最好的狙击枪有的一比。
二、马克沁重机枪在日俄战争是最早的“机枪战”
1893年,在非洲的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当地的50名英国殖民军用4挺机枪阻挡了5000祖鲁人的猛烈攻击。据说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也遭到了马克沁重机枪的毁灭性打击。其实,与其说那是“战争”,倒不如说是利用马克沁重机枪进行的单方面屠杀。
直到1905年,沙俄与日本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殖民利益而爆发的日俄战争,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枪战。在旅顺会战中,俄军依托多年苦心经营的坚固防线和大量配备的、经过俄军改良后的马克沁重机枪,给予日本陆军名将乃木希典指挥的日本第三军以毁灭性的打击。无论日军发动多少次“万岁冲锋”,都无一例外地被俄军的机枪火力粉碎,连总指挥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都殒命战场。(本文来自:www.souid.com)
事实上,日本陆军战前也采购了大量机枪,只是由于战争爆发仓促,很多没来得及配发到一线部队。在吸取了旅顺会战的教训后,日军紧急向一线部队调拨机枪。到沈阳会战爆发时,日军进攻部队与沙俄守军之间的机枪数量比已经逆转为200:56,利用这种步兵速射火力方面的局部优势,日军在总人数和总装备数量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夺得了沈阳会战的胜利。只是,握在日本人手中的并非是马克沁重机枪,而是哈奇开斯机枪。
三、马克沁重机枪在一战时成了“明星武器”
尽管日俄战争已经向世人充分展现了机枪战的酷烈,但那毕竟是一场发生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的战争。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真正让他们体会到机枪战的威力,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到一战爆发时,当时欧洲各国陆军已经普遍装备了机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装备的是马克沁机枪,只有法国、比利时等国军队装备的是哈奇开斯机枪。而马克沁与哈奇开斯这两款同样出自旅欧美国人之手的致命武器,即将投入一战战场,并从此开始近半个世纪的宿命对决。
真正让欧洲人对机枪的杀伤力有了切肤之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1916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为打破对德作战的战略僵持局面,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发起进攻。然而,德国守军依靠精心布置的大纵深防御阵地,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在40公里宽正面战场上担任主攻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
期间,马克沁重机枪的最高记录是一天之内令英军士兵付出6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到11月份战役结束时,英法联军在付出了79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后,仍未能彻底夺取德军全部阵地。而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战役结束之际,已经加入英国籍并获封爵士的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溘然长逝。
四、两大机枪巅峰对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从德国引进了最新改进型马克沁重机枪的全套生产设备,并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仿制定型为“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成为国民党军的制式装备。至1948年,共生产35272挺。这还不包括各地方武装自行仿制和通过其他渠道引进的马克沁机枪。
另一方面,日本于1905年购买了M1897型哈奇开斯机枪的生产许可证,仿制定型生产了38年式重机枪,之后又改进出了92式重机枪。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中日两军之间再次上演了马克沁与哈奇开斯之间的巅峰对决。抗战结束后,两大不同流派的机枪又在风云际会之中,随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历史上的著名机枪
1、“捷克造”
相对于马克沁、哈奇开斯等早期重机枪,轻机枪是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备弹量较小的步兵伴随支援型武器。轻机枪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一战中后期,而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款轻机枪就是俗称“捷克造”的ZB-26轻机枪。ZB-26轻机枪最初是由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提出设计方案,后经不断改进后,由布拉格军械厂与国营兵工厂勃诺合作生产,并于1926年4月正式定型列装。该枪自重仅9公斤,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维护使用方便,火力较强的优点。
由于当时捷克在中国内战及中日关系中均处于一种超然状态,且该国急需通过武器出口创汇,因而在ZB-26型定型列装后不久就出口到了中国。不久后便被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仿制,总产量达4万挺之多。当时,无论是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阀,还是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大量装备这种机枪。
2、“歪把子”
在抗日战争战场上,与“捷克造”对垒的就是俗称“歪把子”的日本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该枪的设计理念源自哈奇开斯机枪。其基本设计要求是为日军班、组提供便携支援火力。为保证通用性,该枪采用了与“三八大盖”步枪相同的6.5毫米步枪弹。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歪把子”由此得名。
事实上,“歪把子”在中国战场上的表现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由于结构复杂而紧凑,“歪把子”对于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经常出故障。而且,由于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挥机枪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当然,由于当时中国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日军,“歪把子”还能逞一时威风。到了后来的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美军的枪林弹雨,“歪把子”的劣势暴露无遗,很多情况下,只有充当美军战利品的份儿。
推荐欣赏:
世界十大名枪,中国95式突击步枪比AK47更牛逼
世界十大最著名的狙击枪,战场灵魂的杀戮机器
中国古代十大名枪,项羽赵云霍去病所用之枪(皆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