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在光绪帝的一纸诏书后建成了。围绕着北洋水师的发展,有诸多的变数,在历史很多变成了谜团,后人也一直对此津津乐道。那么,你知道我们这支曾经纵横亚洲的水上舰队,为何会在跟小日本过招时,如此不堪一击?难道“亚洲第一”只是虚名吗?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北洋水师的内幕。

简介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1909年合并为巡洋舰队。

北洋水师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清朝末页的世界是动荡的,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狂热的躁动之中,发达国家想要到各地攫取利益,而被统治,被侵略的国家则拼命的想要重新走到人前去。就算是清朝这样昏聩无能的征服也不得不被动走上了一条发展变革的道路。

1882年左右,被朝廷寄予了厚望的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似乎已经是一个亮出了兵锋的上好兵器了。如果不看那最终决定胜负的甲午战争,北洋的战绩也的确看得过眼,中日之间曾经在朝鲜有过多次交锋,彼时中国主要出面迎敌的便是北洋的舰队。

在那个时候,北洋水师在和日本的对抗之中还是能够略占上风的。这样的重要事情却不应该被忽略,1882、1884两年,中国甚至还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北洋的几次战绩都让朝中的大臣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朝廷的方针也开始慢慢的偏向北洋。

洋务派大臣们出言必称北洋,每个人都把这个新生的舰队当成了自己扬眉吐气的希望。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没过多久,中国就开始走上了一个下坡路,北洋的建设再一次坐上了过山车。

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慈禧太后在此时,开始加大了享受的力度,这个老太太似乎隐隐之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所以她拼尽全力都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将人生的所有富贵都享受到。

变得大手大脚起来,完全不顾及国家的财政支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军队的支出本来是绝对不容削减的,然而慈禧却不容置疑的挪用了军费。

这直接导致了北洋在后期发展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但是这只是中国的内部问题,要知道虽然当时的中国国内问题百出,日本方面也并不是铁桶一块!

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并不完备,人们对于船员的生活情况也不太关注,所以很多日本的船员都得上了脚气病。这本来是一种不太严重的问题,可是当这样的小状况成为了普遍的状况时,问题就严重了!试想,一个舰队中的很多船员都得了脚气病没有办法正常作战,那么战争的结果是否还能保证呢?

当然不能,而且更让日本人头疼的是,唯独日方的船员有这种奇怪来历的病,像英国或者是中国的船员都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这也就意味着,甲午海战虽然是有心算无心,可是中方还是有着一个先天优势的。

如果中方能够抓住利用这个有效的条件,一定可以改变战争的结果,那时候,说不定历史将会改写,但是最终很遗憾,我们的船员虽然作战英勇,也悍不畏死,却没有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最终北洋宣告失败!

北洋水师日落威海

北洋水师剩余主力军舰在刘公岛港湾中腹背受敌,丁汝昌在矛盾中作着两难的抉择。因为害怕定远舰被日本捕获反过来攻击自己,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含着热泪发布了炸毁定远的命令。

随着一声巨响,这艘清政府用白银堆砌成的舰队象征,这个北洋水师最后的精神支柱,与五千名官兵逃生的渴望一起沉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