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柳永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怎么说呢,在他那个时代,他的词被认为是无人能出其右,就来近代的王国维大师也在词作上肯定了他,但同时王国维大师也在人品上对他批的很狠,认为他“轻薄子,只能道‘奶奶兰心蕙性耳。”,事实上柳永也曾有过远打抱负,但他就是属于那种一蹶不振的人,经历过打击以后就把自己放在歌红酒绿之间,再也不问世事,只知填词作曲,喝酒撒泼。下面一起来看看他的雨霖铃吧。
1.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 朝代:宋朝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赏析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而不俗。
3.对柳永的评价
大概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吧。柳永的故事是传奇的,同时也是悲剧的。他年轻时逍遥自在,文采风流,却在科举上屡屡受挫。第二次落榜时被皇上诏书批评“属辞浮糜”,写下了一首鹤冲天,在这首词里,柳永不仅自封白衣卿相,而且把功名说成“浮名”。皇帝当然勃然大怒,这首词也给他的仕途宣布了死刑。“文章憎命达”在柳永的身上的体现是矛盾的。“奉旨填词柳三变”在市井红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青楼女子因唱柳永的词而红透京城, “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又是青楼女子最终成全了柳永,让一个断然无法立足的人成长为一个让人无法忘却并使历史闪烁光辉的词人。同时他的文化身份也就变得模糊而暧昧了。浪子文人功名未成,不为文坛所接受,饱受宦官文人的白眼。
柳永他要生存,即使他的词作很多,即使很多女子心甘情愿供养她。可他是一个男人,一个有尊严的男人,他可以大笑‘奉旨填词’,他可以自封‘白衣卿相’,可他终究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不能像魏晋那些狂人一样,隐居山林。他只能舍弃掉自己年少时的骨气与尊严,希冀在那自己毫无容身之处的朝堂苟延残喘。那时的他年过古稀,说他想在朝堂再有一番作为,那只能说是不现实的。他更多的是想向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只会做妇人之语的文人,他要向他证明,
当年的自己被针对是多么的可笑与荒谬。可笑的是他准备奉献后半身的官场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以至于当时的正统文人将他作为笑柄,即使后世有着无数人仰慕他的潇洒,喜欢他的词作,正史上却没有他的只言片语。你说我的诗下流?我偏偏要叫“上风流冢”。人生若能一路欢歌,倒也不枉桐花万里。今宵酒醒何处?管他呢。他的风流倜傥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那就是风流与才华。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