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生于778年,汉族京华人,现四川人。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柳公权自创柳体,闻名于全国。柳体,苍劲有力,下笔如有神清劲可喜,若能写之作折,尤其是他的词,更是一绝。接下来就让我们为您介绍一下柳公权的相关内容。

1柳公权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2为什么很少人练柳公权的字呢?

柳体作为楷书入门教材,也是肯定的。但较之王、欧、颜、赵的徒弟遍天下,柳体却出不了人才,其中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1.客观原因。社会主流引导的结果。在书法界,唐推崇王、宋推崇颜、明清推崇欧、民国推崇赵,这些原因在客观上促进了王、欧、颜、赵的发展。2.主观原因。柳体较难入门。学柳体,需要较好的掌握欧体、颜体以及王体,方能表现其精神。初学者很难掌握这点。如果较好的掌握了欧体、颜体以及王体,则尽可不必费劲不讨好的学习易学难精的柳体了。许多有成绩的书法大家,在研习柳体后,也知难而退。

3柳公权作品

应制为宫嫔咏[唐]柳公权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题朱审寺壁山水画[唐]柳公权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应制贺边军支春衣[唐]柳公权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4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5质疑“颜筋柳骨——柳公权

颜筋柳骨(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出自宋代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颜筋柳骨”概括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特点。这一观点被当做“至理名言”,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以至近期还有学者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予以肯定和褒扬。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十分准确,而是“半对半不对”。也就是说,“柳骨”说是正确的,是无可厚非的;

而“颜筋”说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对此应予以辨清,以免继续流传,给今人和后来者以误导。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筋”和“骨”。“筋”、“骨”是对书法线条进行形象概括的产物。评价书法,除“筋”、“骨”外,还有“血”、“肉”之说。“筋”、“骨”、“血”、“肉”,这些就是古人对所有线条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具有不同特点和魅力的四种基本类型。它们与“屋漏痕”、“壁坼”、“折钗股”、“铁画银钩”、“万岁枯藤”等美妙的线条是同驻共栖的,而与“墨猪”、“钉头”、“鼠尾”、“蜂腰”、“锯齿”、“竹节”等丑陋的线条是格格不入的。

6柳公权拜师

这是个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故事,故事讲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的书体结构,自创所谓的“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神千万,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是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帝称他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么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笔则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柬”佳话。“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为“颜筋柳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