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24岁就被聘为北大教授,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学家”的梁漱溟先生么。在这个各种小鲜肉明星的时代,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老文学家。他们经历过许多,也看透了许多,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抱负,有着自己的灵魂,梁漱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经历过许多,受到过不少尊重,也受到过不少质疑。但是梁漱溟先生并不受外界影响,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也为之付出行动,并不在意他人所说,他有强大的内心与意志。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梁漱溟往来书信公开

“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梁漱溟先生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如此写道。这些话所描述的无疑是一种极为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人心日渐浮躁的今天,重温这番话,可以体会梁老先生以“一己清朗刚健力,涤世间纷纭万端事”的苦心。

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中国独具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在他近百年的人生中,时时与众多学者、师长、友人通过信件进行交往。2017年底,世纪文景公司出版了由梁漱溟先生长子梁培宽先生编注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该书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七十余年来的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是迄今最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结集。这些书信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七十余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些信件对读者了解梁漱溟,了解中国历史,实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

此次书信集的出版,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那些首度公开的珍贵信件, 与蔡元培、吴承仕、陈嘉异、赵朴初……一段段蒙尘的往事缓缓揭开了面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梁漱溟:关于儒,佛区别

“儒家他总是站在人的立场说话,他说来说去还是归结到人身上。可是佛家,他是超过人说话,他说来说去,归结点也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超过人的地方,所以他们好像很不同。不过还有同的一面,就是“无我”,没有我~“而救世”,佛家话就是众生,众生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

1988年6月22日,梁漱溟病逝于北京,享年95岁,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休息,我要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