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是很熟悉吧,但是他的另一个名字蒋介石大家不可能没听说过吧。蒋中正是我国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一个十分有才学的人,同时他也十分爱惜人才,由此他也有了许多追随者,受人尊敬,也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事迹也被人传颂下来。

1蒋中正个人简介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家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中华民国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清朝浙江省奉化縣(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市),逝世於中華民国台北市的住所士林官邸內。他是唯一同时统治过大陆和台湾的近代中国领导人。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誓師北伐。攻下閩浙後,接下於武昌戰鬥中,孫傳芳向蔣求和,但蔣拒絕。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軍負隅頑抗,蔣親臨督戰,克之,孫傳芳在江西軍力於是消滅。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移設於南昌。蔣通電各省促人民自決,先後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平。12月,閻錫山加入國民革命軍。

2蒋介石其实叫蒋中正,字介石,不是反过来的!

一直以为介石就是老蒋的名,字中正,有聪明点儿的还解释说,字“中正”是名“介石”的引申,国界之石嘛,当然得“中正”。其实恰恰相反。说起老蒋的名字,还是很有说头的。首先,在蒋家的族谱上,既没有蒋介石,也没有蒋中正,而是叫蒋周泰。因为按照蒋家的族谱,蒋介石是“周”字辈,便取名为“周泰”。后来到了上学时,蒋周泰又取名蒋志清,直到去日本留学,学校的花名册上还是蒋志清的名字。

那么“介石”是怎么来的呢?源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创办了一本杂志,叫《军声》,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时,用了个“介石”的笔名。后来回国后,大概在1917年,蒋志清30岁的时候,才根据《易经》“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起了个“中正”的名,又把笔名“介石”改成了字。从此,“蒋介石”的大名才开始流行起来。

3蒋介石——统一中国有功,守不住江山有罪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谈到蒋介石,人们都会将其视作是一个资本家、独裁统治者、亲美主义者来看待,但人物终有两面性。蒋介石一生是干过不少错事,首推的便是其根深蒂固的“反共”思想,为了一己私欲掌握大权,在抗日救国的危机关头,仍不脱“消极”与“反共”的主轴。除此,令世人对其“反感”;另一方面是其独裁统治下的“白色恐怖”造成的一系列暗杀活动,残害了无数为抗日救国事业献身的英雄。

但是,深究其一生,虽然做过不少错事,但人总有两面性。以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而论,应该说,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能够得到最广泛认同的执政功绩,最大的功绩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再推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在决策抗战、坚持抗战方面,作为当时执政党的领袖,蒋介石确实起到了其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其在大力推广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在台湾之争26年坚决反对搞台独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4蒋中正的历史定位?

蒋校长,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争议,也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客观的讲,蒋校长对现代中国有两大功勋是可以彪炳史册的:一是结束了军阀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具有初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共和国。二是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肯定。蒋校长最遭世人唾骂和嘲笑的诟病,是军事上对共产党惨不忍睹的完败!

但不可否认,蒋校长是现代中国得以统一独立的第一人。从历史的角度实事求是地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推翻了中华民国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翻了旧中国“三座大山”的说法是少有说服力的!“帝国主义”这座山是虚无的,“半殖民地社会”的提法缺乏科学依据也过于武断。“封建主义”这座山是历史遗留的产物,是社会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政党国家专政,在资本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