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期间,我们一直将日本人称作是小日本鬼子,实际上在明朝期间,我们将日本人称作是倭寇。倭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侵略我们国家的敌人,实际上在那短时间,日本人侵略我们国家最多也最广,所以我们就把他们统称为倭寇。也就是因为日本人经常在海上骚扰侵略我们,所以在明朝皇上就建设严厉的海禁政策,但是有些人还是不听命令,还是与这些日本海贼合作,最终会害人害己。

1基本信息

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亦使浙直诸军士因之习於海战, 倭寇之来,可以截流而御之。"《明史·外国传三·日本》:"有捕倭寇数十人至京者,廷臣请正法。"郁达夫《游于山戚公祠》诗:"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老舍《四世同堂》第二部五十:"这仙境中的主人已换上了杀人不眨眼的倭寇;那仙姿逸态又有什么用呢?

陈毅《哭叶军长希夷》诗:"东进杀倭寇,举世惊风雷。""倭"字从人从委,委亦声。"委"意为"身材软缩"、"身材小一号"。"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秦语中,寇与贼同意。"完"指"家园完整","攴"指"敲打"。"完"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家园破碎"。所谓"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倭寇○○(某地名)"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

2倭寇当中,有多少是中国人

最近,央视一套播出了一部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据说口碑甚佳。可惜的是,电视剧回避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戚继光时代的倭寇,究竟是以日本人为主,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这个问题,在明代史料当中,其实是清晰的。官修《明史·日本传》里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说:“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这是嘉靖时代关于“倭寇”的官方说法——倭人占十分之三,中国人占十分之七,倭人占主导地位。内部奏折中的说法,

略有不同。南京湖广道御史屠中律,曾对皇帝说:倭患的起源,是沿海“奸民”想要跟番邦作生意,虽称倭寇,“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①参与剿倭的将领王忬,也向皇帝报告:据他调查,“倭寇”头领约有百余人,其中“雄狡著名”者,都是本国之人,如“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宁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华山,泉州洪朝坚”等。②另一剿倭名将胡宗宪,根据实际调查,编写了一本《筹海图编》,其中列出十四股势力最大的“倭寇”,其头目同样全部是中国人。

3倭寇,一个王朝的谎言

浙江沿海历史上曾有过连绵漫长的“倭患”,被认为是“明朝时日本海盗对中国沿海的一场侵略”。然而,在数百年正统史观的笼罩之下,诸多史实却也透漏出无法掩盖的微光——所谓“倭寇”,实际上是被误读的一群中国海商,而在他们被掩盖的身份和命运背后,则是中国曾经强劲的民间海洋力量与农耕王朝的对峙、抗争和落败……奔波近千公里来到这里,

是为了追寻一个久远的传奇。500多年前这地方有着一个声震中外的名字——双屿港,史籍中,这里中外商船云集,白银滚滚,被历史学家称为“16世纪的上海”。然而,与岛上的出租车女司机谈起双屿,她却一无所知,说到倭寇才听懂了:“听说岛上以前有许多。”这并不能怪她,因为就在双屿港最繁荣的岁月里,曾遭遇了一场极为惨烈的镇压和荼毒——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右副都御史朱纨派遣2000多官兵直扑双屿港。在风雨和海雾中,双屿海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官军大胜。

4戚继光歼灭了多少倭寇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我方牺牲陈四等3人。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自己阵亡90人.福清葛塘之: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我方牺牲金渔等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