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稷,这件故事其实是虚构的,并不是真的。当时马稷因为不听属下的劝告,从而失去了流亭这个在当时特别重要的一个地方。正式因为失去了这个地方蜀国第六次出征失败。但而是在当时马稷是被王平送进了监狱在监狱中病死的。所以诸葛亮挥泪斩马稷是三国小说中的故事,而不是真的。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最后还在狱中病死了。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

后来,马谡被子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按)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又同书《马谡传》:"(街亭之役)谡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谡下狱物故。"但是, 同书《诸葛亮传》有"戮谡以谢众"的说法。《三国演义》就是抓住了这句话,编成了故事。

2为何要挥泪?

别跟我说 历史问题,这个我知道。我问的是为什么要挥泪。既然心疼就 找理由 让他将功赎罪。其他将领都给马谡请求 完全可以找台阶诸葛亮哭着砍了马谡的脑壳是因为马谡丢掉了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是个谨慎之人,是个善于调兵遣将的指挥官,还是个无限忠于刘玄德的忠臣。

他对街亭的战略地位看得清清楚楚,马谡丢了街亭,导致整个战役失败,诸葛亮挥泪,并不是心疼马谡,而是为自己忘记了刘玄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临终嘱咐而感到后悔。况且马谡在之前立下了军令状,以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现在街亭丢了,诸葛亮只杀马谡一人,已经很不错了。

3典故的真相

我觉得这事儿没什么多想的——不过是诸葛亮想扶植培养季汉的第二代人才,然后马谡没守住军事要地街亭,马谡“违亮节度”,玩秃噜了,诸葛亮赏罚严明,杀了马谡,仅此而已。贴一篇我《三国春秋笔法系列》中【魏延案】中的文章选段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对三国和文史类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黄粱的筑梦室。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派王平为先锋,助马谡镇守街亭,抵御张郃的攻击。然而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舍弃水源,上山扎营,所下军令繁乱无章,王平多次劝谏,马谡不能用,之后马谡便被张郃击败了。当时驻守街亭的军队都四散奔走,只有王平所率领的一千多人,大鸣军鼓,坚持防守。张郃因为看到王平那边似乎很热闹的样子,担心有伏兵,故而没有再去接近王平的部队。于是,淡定的王平慢慢收集聚合散兵,优哉游哉地率军返回。马谡战败了,然后他去哪儿了呢?在同一本史书中,也就是《三国志》中,出现了三种不一样的结局:1、《诸葛亮传》&《王平传》:诸葛亮杀了马谡,以谢天下;2、《马良传附马谡传》:马谡在监狱“物故”,死在了监狱中;3、《向朗传》: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被诸葛亮免官。

这三条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是要想连起来也未尝不可:马谡战败于街亭,畏罪逃亡,被好友向朗(二人均为襄阳人,老乡)收留,但还是被抓到监狱里了,最后马谡被诸葛亮杀死在监狱中。马谡是襄阳宜城人,马良的弟弟。马氏兄弟有五人,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古人取字讲究排序,“伯仲叔季”,可见马良是老四,马谡是老五。马良不幸的死在了夷陵之战的战场上。刘备则在临死前对马谡下了一句评语“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并不这么认为,他任用马谡为参军,二人常常谈论军计,从白天到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