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万年歌是中国民间传的预言歌谣,这个歌谣里面预测了很多未来的事,而且都很准。相传乾坤万年歌是姜子牙编写的,他通过周易、卜卦测算而写出来。不过后来证实了,这个乾坤万年歌是后人造谣编撰的。这个造谣的人应该是个痴迷姜子牙故事的人,然后对周易也是很有研究的。在他无聊的时候就根据所学编出这个歌谣,借着姜子牙名义传播出来,纯粹图个热闹。

乾坤万年歌

《乾坤万年歌》,又称《万年乾坤歌》或《万年歌》为中国民间流传的著名预言之一,相传为周朝道家高人姜子牙所作,每七字一句共一百零六句,文末有“行仁行义立乾坤”“我今只算万年终”两句,故称《乾坤万年歌》。《乾坤万年歌》伪托周朝姜太公所作,实为清代人所编。歌中预言从周朝开始,直至未来大同世界。

乾坤万年歌作者简介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是著名的道家人物,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道家、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连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乾坤万年歌预言万年

《乾坤万年歌》中最后一句是“我今只算万年终,今古存亡一贯通”。意思是姜子牙说我只能推算出之后一万年的发展,之后就非人力所能知晓的,不过天下大事,分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亘古不变的道理。直到今天姜子牙的语言都一一应验了,从2017年开始,往后的数千年也都在他的预言当中,究竟能应验多少,只能留给后人评判了,我们是没有机会见证了。

姜子牙万年歌预言到哪一年

乾坤万年歌是姜子牙预测中国万年发展的一本预言书,跟唐朝的《推背图》、明朝《烧饼歌》《金陵塔碑文》等那么出名。但是《乾坤万年歌》却也是一本不折不扣的预言奇书。整个诗一共106句,每句7言。姜子牙在万年歌的第五句开始“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就准确的说出了,周朝的八百年江山和秦朝一统天下。

紧接着,太公又写道:“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意思是说秦朝的天下不能久固,连二十年也守不住。一个刘姓的人,消灭天下反王,在木羊年,也就是乙未年登基。而在此后的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大事,万年歌里一个都没有错。到了这一句“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国重新又一迁。两分疆界各保守。更得相安一百九。”

已经说到了现代。某人先是得到江南,定都南京,而后又迁都,此后大家隔海相望。至于说后面的我就不说了,什么原因大家也很清楚。其实《乾坤万年歌》到了这里只写了差不多一半。后面还有一大段。都是写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至于说到底是不是准,我们拭目以待。

乾坤万年歌内容

太极未判昏已过。风后女娲石上坐。三皇五帝己相承。承宗流源应不错。而今天下一统周。礼乐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传天下。却是春禾换日头。天下由来不固久。二十年间不能守。卯坐金头带直刀。削尽天下木羊首。一土临朝更不祥。改年换国篡平床。泉中涌出光华主。兴复江山又久长。四百年来更世界。日上一曲怀毒害。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传两代。四十年来又一变。相传马上同无半。两头点火上长安。委鬼山河通一占。山河既属普无头。离乱中分数十秋。子中一朱不能保。江东复立作皇洲。相传一百五十载。钊到兔儿平四海。天命当头六十年。肃头盖草生好歹。都无真主管江山。一百年前扰几番。耳东入国人离乱。

南隔长安北隔关。水龙木易承天命。方得江山归一定。五六年来又不祥。此时天下又纷争。木下男儿火年起。一扫烟尘木易已。高祖世界百馀年。虽见干戈不伤体。子继孙承三百春。又遭离乱似瓜分。五十年来二三往。不真不假乱为君。金猪此木为皇帝。未经十载遭更易。肖郎走出在金猴。稳稳清平传几世。一汴二杭事不巧。却被胡人通占了。三百年来棉木终。三闾海内去潜踪。一兀为君八十载。淮南忽见红光起。八双牛来力量大。日月同行照天下。土猴一兀自消除。四海衣冠新彩画。三百年来事不顺。虎头带土何须问。十八孩儿跳出来。苍生方得苏危困。相继春秋二百馀。五湖云扰又风颠。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国重新又一迁。两分疆界各保守。更得相安一百九。那时走出草田来。手执金龙步玉阶。清平海内中华定。南北同归一统排。

谁知不许乾坤久。一百年来天上口。木边一兔走将来。自在为君不动手。又为棉木定山河。四海无波二百九。王上有人鸡上火。一番更变不须说。此时建国又一人。君正臣贤乘辅拔。平定四海息干戈。二百年来为社稷。二百五十年中好。江南走出钊头卯。大好山河又二分。幸不全亡莫嫌小。两人相见百忙中。治世能人一张弓。江南江北各平定。一统山河四海同。二百年来为正主。一渡颠危猴上水。别枝花开果儿红。复取江山如旧许。二百年来衰气运。任君保重成何济。水边田上米郎来。直入长安加整顿。行仁行义立乾坤。 子子孙孙三十世。我今只算万年终。剥复循环理无穷。知音君子详此数。古今存亡一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