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主义的人,一种是乐观主义者,一种是悲观主义者,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它们究竟是什么,这两种人区别很大,那么悲观主义者是怎么造成的,他们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一起来看看吧。

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者的悲观主义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与“乐观主义”相对。源于拉丁文pessimiis,意谓“最坏的”。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认为世界变幻无常,人注定要遭受苦难,因而陷入悲观绝望,甚至认为生不如死,企图超越现实,以求解脱和获得拯救。

悲观主义者的悲观主义作为一种伦理观,往往持道德退化论。认为恶总占优势,善毫无意义,道德价值在于灭绝欲望。通常是失去了历史存在价值的某些社会集团或没落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

意志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意志的强度与自身行为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意志强度第一定律)。由于价值等于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的代数和,因此根据所重视的是事物的正向价值还是负向价值,决策者可分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乐观主义

乐观主义是指作为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认为理想终将成为现实,善终将战胜恶,正义终将战胜非正义。与“悲观主义”相对。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在伦理学说史上,主要指对道德进步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所持的乐观态度和理论。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主张乐观主义。儒家认为人通过修养和教化,在现实人生中可以达到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荀子谓“积善成德王夫之谓“性日生而日成”,都认为通过人与自然的交往,能够培养人的德性,获得道德上的自由。

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原有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使原有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并把最大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

悲观主义者特征

1、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

2、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积极效应却是非常有限的;

3、他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并把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

4、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小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