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但很少有人知道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已经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于哪里,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晋文公姬重耳的故事。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晋文公(姬重耳)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典故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近义词:委曲求全、远而避之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周旋到底

灯谜:一再让住房

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诡诸听信谗言,将当时还是太子的申生杀掉,并且还不忘斩草除根,欲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幸亏重耳提前知晓消息,立马逃出晋国,四处流亡。多年之后,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待他如上宾。

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到国并且当上国君,该如何感谢今日的‘以礼相待’呢?”重耳思考了一会儿,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重耳这么一说,楚成王可不乐意了,我现在可是以国君之礼对你,你竟然说没什么可以给我的。于是不死心的问,“话是这么说的,但是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大概明白,倘若今日不许下个承诺,自己恐怕就命不久矣了。于是回答,“如果我能回国并且当上国君的话,我愿意与贵国和睦相处。倘若两国之间不得不开战,我一定先命令自己的军队退避三舍。”

这楚成王果真没看错人,四年之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是个有抱负的人,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晋两军在战争中相遇,成为对立的双方。晋文公不忘昔日许下的承诺,命令自己的军队后退三舍,即九十里之外并在城濮驻扎。显然,楚王或许忘了又或者是未告知楚军将帅晋文公重耳曾经许下的诺言“退避三舍”,楚军不明所以,以为是晋军害怕,所以立马追击。而晋军也利用楚军轻敌的特点和地势优势,提前部下重防,集中兵力,在城濮大破楚军,取得该场战争的胜利。

推荐你看: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赵括瞎指挥打仗的故事

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谁,苻坚(最有资格称大帝之人)

铁杵磨针的主人公是谁,李白被老婆婆说教的故事